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赴浙江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8-27浏览次数:13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脚踩乡土的实践。这个火热的暑期,马克思主义学院“初心领航・融媒兴乡”青年实践队踏上浙江大地,5天辗转6村、走进1家媒体集团、驻足1座纪念馆,以融媒为笔、以初心为墨,在乡村振兴的鲜活实践与红色精神的时代传承中,写下属于青年的观察与思考。

团队出征仪式合影)

团队出发前学校东门合影)

初心启航:在乡野间解码治理智慧

  • 小古城村的“樟树下民主课”

 “大事小事,樟树下议。”实践首站走进余杭小古城村,队员们走进村民家中,跟着参与农活时听村民聊村务、议发展,感受“樟树下议事”等民主治理模式。通过村党委副书记讲解和村史展览馆学习,队员们理解了基层民主从“干部拍板”到“村民参与”的转变,体会到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乡村振兴的坚实根基。

小古城村党委副书记介绍村子民主治理理念)

师生们与村民交流了解民主生活)

 (团队成员向大家介绍“樟树下议事厅”的故事)

        (董波老师在村史展览馆为队员讲解)

  • 外桐坞村的“艺术+红色”双赋能

队员们穿梭于“画外桐坞”艺术公社,看茶元素文创设计,了解“党建+艺术”带动乡村转型的模式;在共富工坊尝试直播推介龙井,走访回村创业青年。在朱德纪念馆,队员们透过史料回顾朱德同志指导茶产业的往事,看到外桐坞村将红色记忆与茶产业、艺术创作相融合,让红色基因成为带动产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队员在龙井茶园前合影)

师生参观朱德纪念馆)

(团队成员在共富工坊前参与直播)

(团队成员访谈回村创业青年)

【融媒赋能:在技术中练就兴乡本领】

  • 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的“融媒实训课”

队员们走进杭州文广集团融媒体中心,体验AI数字人、智能算法等智能短视频生产系统,学习从选题到直播的内容创作全流程,亲手操作设备完成试播练习。此次实训让队员们触摸到媒体融合前沿,掌握了用技术赋能乡村叙事的实用方法。

团队与杭州文广集团融媒体中心两位负责人合影)

宁大伟与郭洋老师为大家讲解短视频基地AI生产发展情况)

团队成员感受与AI设备交互的乐趣)

团队成员体验AI短视频创作)

【红船领航:在传承中锚定青年坐标】

  • 从余村到南湖:红色基因的当代解码

在余村“两山”讲堂,队员们透过“石头经济”到生态旅游的转型对比,听讲解、访村民活动中心,清晰梳理出“生态→产业→共富”的实践路径,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力量。

团队成员讲解余村发展故事)

余村文化礼堂中讲解员向大家介绍余村“两山”理念)

孙佩瑜老师为团队成员讲解青年如何践行“两山”理念)

团队成员在余村党群服务中心合影)

步入南湖革命纪念馆,泛黄的史料与生动的场景复原,让“红船精神”从课本走向眼前,走入心里。队员们深刻领悟到红色精神对乡村振兴的深层指引。

团队聆听南湖纪念馆讲解红船精神)

团队参观南湖革命纪念馆)

(团队成员在南湖革命纪念馆合影)

(李欢欢老师为大家讲解)

【青春赋能:在实践中读懂共富密码】

  • 共富样板里的“协同创新实践课”

在缪家村,队员们了解“飞地抱团”模式下43个村通过“强村公司”共享红利的实践,从智慧农业到文旅融合,看到协同发展带来的共富成果。

在鲁家村,队员们探访“公司+村集体+家庭农场”模式,体验炒茶技艺,了解中医康养与科技结合、传统手艺与现代设备融合的产业发展路径,感受产业融合的活力。

在联丰村,队员们学习“三治融合”治理模式,从自治、法治、德治的结合中,看到基层治理创新对乡村和谐发展的推动。

这些实践让队员们对乡村振兴中的协同、融合与创新有了具体认知。

【青春续航:在传承中续写兴乡答卷】

5天行程里,队员们的笔记、镜头和访谈记录下乡村实践的鲜活细节,成为“媒介赋能乡村振兴”的青春尝试。

青春的脚步从未停歇。“初心领航・融媒兴乡”实践虽告一段落,但红船精神的指引、乡村振兴的召唤、融媒技术的赋能,已成为这支队伍继续前行的动力。未来,师生们将带着实践收获,传播更多共富故事,以青年之力为乡村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团队在联丰村文化广场合影留念)

(团队结束行程前喊出青春奋斗誓言)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