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一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和“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等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做好顶层设计,集中开展实践课程,致力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品牌,不断提高实践育人的持续性、延续性、创新性、实效性。
学院紧扣“请进来+走出去”双轮驱动,以校地融合为抓手,将红色场馆变为“教室”、基层一线化为“课堂”、实践服务转为“考题”,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中坚定信仰、锤炼本领,探索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铸魂育人的创新路径。
学院打破传统课堂边界,邀请理论名家、基层先锋等走进校园,构建“大思政”育人共同体,让理论教育“有知有味”,用红色文化激活精神基因。
今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新四军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抗日武装力量,为赢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近日,在实践课堂上,土生土长的李巷村人,退休教师、“网红”讲解员任生安声情并茂地给同学们讲述了新四军在溧水战斗生活的故事。同学们围绕党史知识、“铁军”精神进行了竞猜抢答、家书演绎、诗词诵读、歌曲咏唱。思政课教师还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人工智能、5G、虚拟现实等技术为红色文化赋能。课程团队通过精心设计实践环节,使地方红色资源充分融入、学生们沉浸式参与,深度契合思政课教学的知识体系,与课堂教学同向同行,优势互补,也让红色教育在主题实践中走“新”又走“心”。
学院构建“红色研学+社会服务+基层调研”三维实践体系,组织师生奔赴革命圣地、街道社区,田间地头在“行走”中读懂中国、服务社会。
由思政课教师带队的实践团队,赴盐城、上海等地开展红色研学,追寻信仰之光。教学课堂从教室搬到红色场馆,在雨花台烈士陵园,师生们开展“场馆里的思政课”。学生们在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中感受革命先辈的崇高风范,激发起自觉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信心和决心。马克思主义学生社团到溧水区乌山社区、机场路社区、青锋村等地开展慰问调研、理论宣讲、夏令营等活动,播撒思想火种、助力民生发展。在课程行走、师生行走、课程资源行走中引发学生思考,在自主探究中形成深刻的认知与感受,推动大学生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积极传播者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的主动践行者。
学院统筹各方育人资源,汇聚各方力量,与党校、社区、企业、红色教育基地签订战略协议,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共建、人才共育”长效机制,让校地融合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催化剂”,以合力态势助力“行走的思政课”建设。
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校地融合,切实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让思政课更接地气、更富生气、更聚人气,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实干业绩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供稿
文字:姜慧
图片:刘晨、孙洁星
李欢欢、张家一